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观察 > 基金 > 太平基金发展艰难高管几乎全换遍,规模依赖机构投资者

太平基金发展艰难高管几乎全换遍,规模依赖机构投资者

基金2020-08-13 870来源:互联网
太平基金前身为中原英石基金,成立于2013年1月23日,目前股东分别为太平资产、中原证券、安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83%、8.5%、8.5%。太平资产的实控人为中国太平保险集
太平基金前身为中原英石基金,成立于2013年1月23日,目前股东分别为太平资产、中原证券、安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83%、8.5%、8.5%。太平资产的实控人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平基金也成为第一家由保险公司绝对控股的保险系基金公司。太平基金现有8只基金(份额合并统计),共146.3716亿元,6位基金经理,在144家公募基金中排名第90位。
 
截至目前,太平基金旗下仅有四只权益类基金,一只还是去年才发行的指数基金太平MSCI香港价值增强A/C,另外三只为混合类基金太平灵活配置、太平改革红利精选、太平睿盈混合。这三只混合基金都属于主动管理型产品,但除了太平改革红利精选成立至今还收益了20.2%之外,剩下的两只业绩都不理想。
 
货基巨额资产规模全靠机构
太平基金背靠着太平保险,在发展固收类基金上一直是顺风顺水。截至目前,债券型基金为62.68亿元,货币性基金为77.68亿元,总计140.36亿元。在太平基金内部,近年以来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的规模此消彼长,债券型基金的规模从2018年12月末的27.13亿元,上升到2019年9月末的62.35亿元,增加了35.22亿元,到今年一季度增加到62.68亿元。而货币基金的规模却由2018年12月末的98.77亿元降到2019年底的86.01亿元,在今年一季度又继续降到77.68亿元,1年多下降了21亿元之多。
 
从上述通过对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持有人机构分析可知,太平基金依靠引入机构委外资金快速做大规模,但这种过度依赖机构客户赚舒服的钱的做法,不利于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对太平基金的投研本身也是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基金公司的持续稳健经营,也与监管层所大力倡导的提高权益类基金比重的初衷背道而驰。
 
年内高管频繁变动
连续两天,同一家基金公司连续发布高管变动公告,这在基金业颇为引人注意。
近日,太平基金发布高级管理人员变更公告,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吴东因组织调动离任,新任总经理尤象都为首席信息官,任职日期2020年7月29日;岳冲因个人原因离任督察长,离任日期2020年7月31日,尤象都代任督察长。
 
岳冲担任督察长的时间不足一年,在转任该职位之前,其在去年7月至9月担任该公司副总经理一职。事实上,岳冲于2018年10月入职该公司,到今年7月末离任,仅有一年多时间。此外,1月22日范宇履新太平基金董事长。当日太平基金有四名高管出现变更:原董事长汤海涛因组织调动离任,副总经理王健因个人原因离任,副总经理金芳因组织调动离任,副总经理宋卫华因工作需要转任公司非管理岗位。
 
“菜鸟”当家能否堪重用
太平基金现有7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为1年多。其中3位的从业年限在2年以内,梁鹏、吴超、潘莉在2年多,仅有林开盛达到了3年。这七名基金经理中,除了陈晓曾经在光大保德信基金从事过基金经理岗位外,其他的五位都是太平基金从内部培养任用。
 
从业绩上看,今年以来太平基金仅发行了一只权益类基金太平MSCI香港价值增强A/C,在权益类基金的布局上并没与多大的突破。
 
从总体上看,太平基金作为一家保险系基金,大股东太平保险也确实为其带来了巨额的机构委外资金,托起了太平基金固收类基金的规模,但从总体来看太平基金的实力还是很弱小。对于太平基金的管理层来说,在资源和流量明显流向头部大型基金的趋势下,留给太平基金的发展空间已经很小,发展之路前途暗淡。

上市公司PR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