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观察 > 宏观 > “互联网+”医疗健康接通医保,迎来最大买家支持!

“互联网+”医疗健康接通医保,迎来最大买家支持!

宏观2020-04-14 1802来源:互联网
“互联网+医疗”接通医保,“互联网+”医疗健康将迎来最大买家的支持,市场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增长。

“互联网+医疗”接通医保,“互联网+”医疗健康将迎来最大买家的支持,市场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增长。

 


1、“互联网+”医疗健康接通医保

 

早在2019年9月,国家医保局层发布《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医保发〔2019〕47号)(医保发(以下简称47号文),从国家层面部署 “互联网+医保”工作。
 

而在本次疫情期间,各项政策接连出台,加速落地,全国10个省市明确将“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结算体系(详情请见《互联网医院政策研究报告》)。
 

3月2日,国家医保局、国家卫健委发布《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鼓励定点医药机构提供“不见面”购药服务。

 

1.png

 

来源:中国医疗保险

国家医保局制定互联网医疗医保政策框架

 

2.jpg

 

来源:动脉网《互联网医院政策研究报告》 

可见,无论是从疫情前就已出台的政策和推行的“医保电子凭证”,还是疫情期间各省市加速出台和落地的医保线上支付政策,确定的医保线上支付点等,都表明了有关部门在推行医保线上支付的决心和力度。
 

当然,尽管《通知》中已经对“互联网+医保”的一些基本原则给出了指导性意见,但另一方面,各地在制定具体政策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本地区医保政策、医疗/医保信息化水平,不能完全照抄照搬。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那么医保也将与时俱进、应时而变,在不断变革中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的保障。随着互联网医疗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医保将来也必定面临着需要与之匹配的改变。

 

2、疫情中“互联网+”医疗健康加速奔跑

 

根据公开资料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2月,疫情期间,全国超过10家互联网医疗平台推出在线问诊专页,200多家公立医院开展新冠肺炎免费互联网诊疗或线上咨询。
 

阿里健康在线义诊平台上线4天内,访问量达到160万人次;截至2月11日,平安好医生平台访问量,达11.1亿人次,App新注册用户增长10倍,新增用户的日均问诊量增长9倍;截至2月10日下午15点,微医互联网总医院抗击新型冠状病毒免费义诊专区访问量超过9702万,已集结2.6万名医生在线接诊,累计提供医疗咨询服务116万人次。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场上,互联网作为赋能工具,在保障疫情信息的公开透明、疫情舆论导向,与传递防疫抗疫医疗知识、保障民生、协调与配置医疗资源等四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当前行业的主要商业模式包括,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线上化、互联网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保以及其他垂直类平台,另外还包含各类不同的细分业态。五大类商业模式以及细分在患者/消费者价值链上的布局和策略各不相同。
 

互联网医疗的五个主要商业模式

 

3.png

 

我国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发展历程

 

4.png

 

来源:IQVIA

在COVID-19疫情期间,“互联网+”展现了其在新场景下,有效缓解医疗资源供给压力、满足医疗服务新需求的能力。过去,在医保尚未接入的背景下,“互联网+”医疗健康就已经收获了大批的自费用户;未来,随着医保的逐步接入,定价、支付体系的逐渐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将迎来最大买家的支持,市场规模有望得到进一步的快速增长。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传统医疗服务供给体系和大众对医疗服务需求发生转变的背景下,由互联网+的赋能在医疗行业也能得到体现,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医疗体系和相关互联网+产业必将应运而生,以解决价值链环节的痛点,提高行业整体效率。
 
3、“互联网+”赋能下,医疗行业可能的变化

 

一、中国医疗服务体系将更加“分级化”,形成“下沉”、“上浮”两大市场

1、按照“分级诊疗”改革的设计,基础性诊疗将 “下沉”至基层医疗机构,(目前许多三甲医院已停止轻问诊服务),相关药品、耗材也将跟随患者流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和零售渠道;

2、轻症问诊和慢性疾病常规诊察、续方等诊疗需求,将“上浮”到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等渠道予以满足。
 

二、线上患者将拥有更多自主权,药企将更加重视患者教育

参考美国远程诊疗的发展历史,诊疗线上化后,患者会对所使用的药品主动提出更多的要求(线上比价等因素)。而过去在线下,由于信息高度不对称,往往是医生开药,患者和医保负责买单,因此药企的培训和宣传主要针对医生。

在未来,随着线上支付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患者将涌入线上渠道,并且由于线上的信息相对透明,患者会对药品疗效、安全性和个性化用药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对良好的治疗体验、治疗方案选择提出更高的要求,药企也将更加重视患者端的教育工作。
 

三、更多患者有望在线上获得“健、医、养”的全流程服务覆盖

在更多的患者和支付资金涌入线上后,“互联网+”医疗健康商业模式有望得到渗透率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更多的医生与患者将享受到互联网化带来的实时交互、可视化管理和全流程跟踪等便利。这一便利,将大大促进以下两个医疗环节的发展,对线下医疗进行补充:

1、诊前保健:预防筛查、健康管理、数据收集相关的产品和服务;

2、诊后康养:专业的慢病管理服务、康复疗养以及复诊、复购。

随着技术的发展、政策的支持以及新晋玩家的增加,互联网医疗健康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行业内商业模式既有融合的趋势,也有着多元化的细分,领先者已经具备了相当可观的用户和资源基础,初步形成了规模壁垒。

而各大互联网公司及跨国企业也看重了这一赛道,纷纷跑步入场(如百度重回互联网医疗;阿斯利康在海南建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将持续为医疗健康产业创造新的价值点,并由这些价值点进一步解决生态链参与者的各类痛点,提高行业整体效率。

未来随着医保的逐渐渗透和监管模式的日益清晰,将构建出互联网+环境下的各类医疗保健场景,以满足甚至催生出患者自我诊疗、寻医问诊、购药、自我保健、康养等全方位的需求。

上市公司PR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