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东村位于衢州开化县西部,这里四面环山,一条溪流穿村而过。从开化高铁站下车后,坐车5公里就能到达这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小山村。 溪东村因溪得名,因桑闻名。上世纪7
溪东村位于衢州开化县西部,这里四面环山,一条溪流穿村而过。从开化高铁站下车后,坐车5公里就能到达这个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的小山村。
溪东村因溪得名,因桑闻名。上世纪70年代,溪东村开始家家种桑,户户养蚕,农民主要收入就是种桑养蚕。但后来因为养蚕利润下降,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不少曾经“桑树生叶青复青”的桑园逐渐荒芜。
近年来,在开化县相关部门牵线搭桥下,万事利丝绸与溪东村开展结对帮扶,不但让这个浙西蚕桑专业村重现了活力,村民收入也稳步增长。
(溪东村桑园)
目前,万事利丝绸已在包括溪东村在内的开化县建立了千亩桑园基地。万事利集团董事长、万事利丝绸董事屠红燕表示,未来将利用包括开化在内的衢州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在钱江源头打造万亩桑园基地,带动更多外来民工尤其是年轻人回乡创业。
屠红燕(左二)与蚕农交流
种桑养蚕搞采摘游
村民一年收入十二三万
金秋9月,下午3时许,天气还带着一丝闷热,今年58岁的溪东村村民张代根正在桑园里忙着采摘桑叶。这些桑叶被装进一个个大编织袋里,当天就要喂蚕吃。
“一袋有80斤左右桑叶。我养的蚕多,全年要养24张(每张2万多条蚕)。现在养了6张,一餐要吃200多斤桑叶,一天就是900斤。”张代根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代根养的是万事利丝绸为溪东村引进的 “黄金茧”特种蚕种,由浙江大学科研团队培育。彩色茧是通过多次杂交、基因导入、回复等选育过程培育而成,因蚕丝中含有类胡萝卜素、叶绿素、黄酮类化合物和花青素等天然色素,蚕丝因而表现出黄色、绿色、红色等天然的颜色。
万事利为“黄金茧”设置了最低保护价,向张代根收购的价格是27元一斤。上半年,张代根卖蚕茧的收入有两三万。
(张代根正在采摘桑叶)
养蚕还带动了其他产业。张代根一共有30亩桑园,其中12亩春季搞桑葚采摘游,采摘游结束后,桑叶还可以养蚕。“今年5月1日到20日搞的采摘游,一共赚了3万多元。”张代根喜滋滋地说。
此外,张代根还搞起了桑艺家庭农场,做起了蚕丝被加工业务,一年可以做四五十床。“今年到目前已经做了30床。”张代根说。农场里还养了四五百只土鸡,又是一笔收入来源。初步估算,一年收入可以达到十二三万。
今年79岁的邓德财家去年刚新建了三层楼的洋房。“每层120平方,一共花了70多万。”邓德财说。养蚕一直是他们家主要的收入来源,放在以前,因为养蚕收入不稳定,女儿、女婿收入也不高,还有一个孙子、一个孙女在读书,还真不敢、也没有实力来造洋房。
(邓德财家新建的洋房)
邓德财家的蚕就养在新洋房的地下室,这里夏天阴凉,更适合蚕的生活。“五六年前的时候,蚕茧只卖十多元一斤,一年的收入也就万把块。”邓德财说。去年,他家的5亩桑园换了新品种的桑树,养起了“黄金茧”特种蚕种,每年的收入就有了保障。
“万事利给我们的最低保护价是25元一斤。今年我已经养了两季,每季3张,每张蚕茧的产量超过100斤。今年的收购价是28元一斤,半年的收入差不多就有1.7万元,一年就有3.4万元左右。”邓德财说。
(邓德财家的蚕就养在新洋房的地下室)
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
收入增加还能照顾老小
方有根的老家在开化县池淮镇楼底村,这里原来也是桑蚕的主产区。同样,因为养蚕风险大、收入低,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村里的桑蚕业逐渐凋零。
今年48岁的方有根之前也外出打工多年,八年前回乡创业办起了家庭农场,从事桑叶的综合开发,直到与万事利合作后,才开始重新养蚕。“一年可以增加收入30多万元。”方有根说。养蚕还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一年的收入也有四五万元。
(方有根如今是远近闻名的蚕桑产业带头人)
方有根告诉钱江晚报记者,他1990年去福建打工,2002年回到义乌做些小生意,一年收入也就十来万元。”家里有两个孩子,爱人就专门带孩子。除去各项开支,每年剩下的也就五六万元。“
方有根是个比较顾家的人,因为外出打工,不能经常看望父母,这让他颇感内疚。尤其是2008年父亲过世后,家里剩下妈妈一个人,更让他坚定了回乡创业的决定。
2013年,方有根回到老家承包了百余亩桑园,办了一家桑叶综合开发企业,从事桑叶茶、桑叶粉丝、桑葚果干等桑叶相关食品的加工。至于养蚕,他觉得风险大、利润低,不愿意碰。
后来,他听说万事利正在当地培养大户进行标准化、规模化的种桑养蚕,就与万事利进行了接触。万事利也希望他带头和村民们一起养“黄金茧”特种蚕种,在为万事利提供优质蚕茧的同时,能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家庭农场成了万事利的蚕桑基地)
整改桑园、改良桑树品种、安装桑叶自动传送带机、进行集约化管理……万事利在技术、人员和资金等方面给予了方有根全方位的扶持下,原本普通的桑园摇身一变成了标准化特种蚕养殖基地范本。
因为有万事利保底价收购,方有根心里踏实多了。“现在我的桑园已扩大到500多亩,桑叶品种是省农科院提供的优质品种,产量比普通的桑园高三四成。用来食品加工的桑叶,我只采桑树上面最嫩的一部分,其他桑叶用来养蚕。”方有根说。
通过与万事利合作,方有根的收入增加了。“之前一年可以赚二三十万,现在一年可以赚五六十万元,比外出打工好多了。”方有根喜滋滋地说。
方有根的桑蚕基地还招了10名固定员工和20来个季节工。这些员工都是附近的村民,年纪大多五六十岁,外出打工很难找到工作。现在到他的桑蚕基地工作后,每个月的收入是3600元,一年也有四五万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小。
(黄金茧加工)
结合企业优势和当地优势
万事利带动村民共同富裕
溪东村和楼底村是万事利目前在开化的两个桑蚕基地。溪东村党支书许义凤告诉记者,溪东村共有332户家庭982个村民,村里三分之二的收入与桑蚕产业有关。
“万事利是真心在帮扶我们,还出资在我们村里建起了1000多平方米的小蚕共育室,还有标准化养蚕大棚。”许义凤介绍说。小蚕共育室由原砖瓦厂的旧宿舍改造而成,蚕种进入共育室两周后,再由蚕农领养,一方面减少户户建温室的麻烦,二来科学共育也提高了蚕宝宝存活率,从而提升产量和质量。另外,投资400多万元的规模化集约化特种原料茧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中,估计11月份可以交付,到时候桑蚕可以进行机械化养殖。
目前,溪东村的桑园面积已恢复到500多亩,占了全村735亩农田的七成左右。2017年,村民的人均收入为19039元,这几年通过与万事利合作,村民收入稳步增加,去年人均收入达到24648元。
(溪东村全景)
“丝绸是我们万事利的主业。开化山好水好空气好,发展桑蚕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万事利集团董事长屠红燕对记者说。高品质的产品首先来自高品质的原料。近年来,万事利专注打造中国高端丝绸品牌,不仅在产品设计研发端下足了功夫,还逐步建立了自己高品质的桑蚕丝原料供应体系。
今年5月,万事利还与开化县人民政府正式签署了关于推动桑蚕产业发展的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致力于规模化集约化特种原料茧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加快推动开化县桑蚕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屠红燕(左一)正与溪东村村干部交流
“我们浙商要带动农民共同致富,需要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当地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企业有管理、技术、人才、品牌等各方面的优势,各乡村也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有自己的优势产业。”屠红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