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IPO被否的企业,我们可以发现,发审委最为关注的还是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而在财务数据中,毛利率、现金流、应收账款、存货、现金交易、销售模式等是审核的重中之重。除财务之外,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实际控制人不明、潜在股权争议等股权类问题;业务资质、诉讼纠纷等合法合规类问题;内部控制规范性问题;募资用途合理性问题等也是发审委重点关注的方面。
随着“大发审委”的成立,发审委对于企业资质的审查趋严,企业过会的难度也随之加大。对于“集邮党”而言,单纯通过关注上市辅导公告而进行购买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而针对企业的研判,则成为了重中之重。
规模维度:确有“隐形门槛”,但并不会“一刀切”
坊间一直传言,最近三年扣非净利润3000万元是申报IPO的“隐性门槛”;虽然监管层从未对此做过表态,但从实际结果来看,绝大部分过会企业均符合这一标准;而不满足的企业通过率相对较低。
在19家归母净利润不足3000万的企业中,有多达11家企业被否决;而在归母净利润3000-5000万元区间的154家企业中,有23家企业被否决。而在多达499家归母净利润超过5000万的企业中,仅有28家被否决,其中利润规模大于5亿元的企业目前尚无被否决的情况出现(养元饮品暂缓表决)。
但另一方面,即使未能满足净利润3000万的“隐性门槛”,也并不意味着企业申报一定会失败。例如2017年3月28日过会、4月24日在创业板上市的杭州园林(300649.SZ),其2014-201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344万元、1405万元、2524万元,扣非后分别为2291万元、1412万元、2518万元,没有一年达到“隐性门槛”的标准;但公司所处行业(园林设计)市场空间较大、主营业务运营良好、股权结构清晰,因此也得以成功过会;而杭州园林三季报也显示,在成功上市之后,公司业绩出现了大幅度增长。
行业维度:制造业和信息技术是主流
在所有被否决企业中,数量最多的是制造业,为51家;不过由于申报企业中制造业行业本身基数较大,因此被否决率只有10.30%,相比整体而言被否决率较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有9家被否,被否率15.00%,与制造业总体比例相近。目前,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尚未出现申报企业被否决情况;而农林牧渔业(申报1家,被否决1家),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申报2家,被否决1家),采矿业(申报6家,被否决2家),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申报12家,被否决3家)均属于申报企业较少且被否决率较高的行业。
可以看出,被否决率较高的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采矿业等均属于较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且往往存在现金交易过多、财务状况不清晰等情况,对于上市可能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选择IPO企业时,应谨慎考虑以上行业的企业。而相对的,金融业、运输业等行业的企业主营业务明确、财务状况相对清晰,也有着相对较高的过会几率。至于申报企业数量最多的制造业和信息技术行业,则整体过会几率较高,但仍需要关注公司具体发展状况。
公司维度:最为关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在“大发审委”成立后,共有16家上会企业被否决。纵观上会被否的企业,我们可以发现,发审委最为关注的还是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而在财务数据中,毛利率、现金流、应收账款、存货、现金交易、销售模式等是审核的重中之重。
毛利率
毛利率是发审委最为关注的财务指标之一。最容易被发审委关注的问题包括:企业毛利率明显高于同行业水平;报告期毛利率与同行业公司变动不一致;毛利率逐年下滑等。可见,无论是与同行业相比毛利率过高还是过低、出现异常增长还是下降,都很容易受到发审委的问询。
经营性现金流
判断传统型公司财务真实性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检查其现金流与利润的匹配程度。如果企业利润与经营性现金流高度匹配,则往往证明公司具备稳定盈利能力;而如果出现较大差异,则有可能会出现利润虚增情况。具体而言,应收账款高企、存货高企等是发审委重点关注的方面。
应收账款
作为资产负债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收账款也是部分企业调节营收、利润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我国资本市场出现过的财务造假上市的案例中,通过虚增应收账款增加营收、利润的方式较为常见。
存货
存货作为公司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直受到发审委的高度关注。存货过多,不仅容易造成积压情况、增加保管等成本,而且一旦出现贬值则会间接影响公司营收和业绩。另一方面,对于存货价值的评估、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方式等也是发审委重点考量的方面。因此,出现存货余额大幅度增加,或是存货周转率持续下降等情况的公司容易受到发审委问询。
现金交易
现金交易虽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结算方式,但由于其难以留痕的缺陷,使得如果企业大量采取现金交易方式结算的话,难以验证其交易的可靠性。
由于农林牧渔类企业大量采取现金结算,因此也使得其成为了最难通过审核的行业之一,在判断企业申报IPO成功率时需重点关注。
销售模式
对于大部分公司而言,销售是重中之重的环节,但在销售过程中也容易带来问题。经销模式由于容易产生虚增订单、关联交易等情形,而成为了发审委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销售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客户集中度等也受到高度关注。
除了以上各项财务要点之外,股权结构过于分散、实际控制人不明、潜在股权争议等股权类问题;业务资质、诉讼纠纷等合法合规类问题;内部控制规范性问题;募资用途合理性问题等也是发审委重点关注的方面。
不难看出,虽然目前IPO审核速度加快,但成功过会的几率却在变小。在新的发审委的审核体制下,证监会对于参与发行审核的7名委员采取电脑摇号、单次授权的方式,避免委员“被公关”问题出现;更是强调了对违法违规委员的责任,使得委员在审核的过程中更加严谨。
对于拟IPO的企业而言,打磨自身、减少“硬伤”是当务之急;而对于各路“集邮党”而言,对标的公司进入深入研究、判断其IPO是否靠谱才是最需要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