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财经观察 > 专栏 > 金华有群人专做民间艺人们的“代言人”,为默默无闻的他们发声

金华有群人专做民间艺人们的“代言人”,为默默无闻的他们发声

专栏2021-06-10 1021来源:互联网
截止2021年4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72个,其中金华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

截止2021年4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2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72个,其中金华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

这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因为越来越多的“非遗”有了身份保护和光环加持。

但是这三组数字的背后,仍然只是牛之一毛。五千年的浩瀚历史长河里,还有无数的沧海遗珠等待被发现。

艺忻合作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陈新华

传统文化需要被守护,更需注入新的活力

非遗来自民间,鲜活扎根于人民的生活里,以人为载体。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遗”的魅力在于它是有生命的,是活着的传承。

每一项非遗技术的背后,都离不开匠人们代代相传的使命、手口相授的智慧;每一项技艺、表演和仪式,都蕴藏着中国传统美学的无限魅力,是见证过时代变迁的活化石,都有过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艺忻合作匠人,省非遗大师詹东明《抗疫作品》

今天的“非遗文化”,曾经激发了世界对东方大国的好奇和向往,推动了丝绸之路中国与各国的文化和贸易往来,更是筑起了马可波罗心目中的“黄金之国”。

今天的“非遗”也是中华文化自信、国潮再兴的重要载体,在唤醒民族自信的同时,也将会是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化,让西方世界更了解东方文明的重要窗口。

但是,站在市场的角度,无论是非遗还是其他文化,一旦离开了一定规模的消费群体和相对稳定的消费周期,产业也就不复存在了。

比如有一天,大家都不再刷短视频了,短视频也将会成为历史。

情怀到底比不过来自生存的压力。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是手艺的日渐消逝和非遗的断代;拯救岌岌可危的非遗文化,需要更多与时俱进的新生代力量。

传统文化不断出圈,他们值得被我们看见

2017年,李子柒凭借着短视频火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2020年,“阿木爷爷”凭借一双巧手,让传统的榫卯技艺再次名扬海内外。

2021年,一曲“唐宫夜宴”强势出圈,彰显文化底蕴,引千万人围观,人民日报点赞。

他们携传统文化的神韵和情怀,深情款款向我们走来。这才是值得我们追捧的新一代“网红们”该有的模样。

但是李子柒们的背后,还有千千万万个等待被发掘的李子柒们,他们没有被看见,仍然在凭着一腔热血、一股傻劲在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上苦苦坚守,等待凤凰涅槃。

这群真正的匠人们,他们值得被看见。

金华婺剧登上央视元宵晚会

如何让这群历史长河里的“网红们”重新被看见呢?

贵州省博物馆原馆长李黔滨认为,政府给传承人一个称号、发给徒弟生活费的来扶持,并不是治本的手段。只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了,有了物质基础,才可以反哺其挖掘和保护,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则认为,文化遗产一旦被产业化,就难免被按照商业规律解构和重组,经济潜力较大、能成为卖点的便被拉到前台,不能进入市场的那一部分则被搁置一旁,由此造成“非遗”被割裂与分化。

两种看似悖离的声音,都在揭示一个现实:与时俱进的传承和创新、适度的产业化才是保护和传承非遗、让非遗重焕新生的关键所在。

金华婺剧

乘互联网东风,为传统文化产业赋能

这是国潮当下,文化复兴的时代。如何修复和还原传统文化?如何让非遗、让文化重新被看见?

这个时代,这个领域,需要有开天辟地的一群人。

在金华,有这样一家企业,艺忻文化想做非遗传承领域的英雄,致力于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窗口,通过互联网+文化的形式,将艺术品拍卖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巧乘互联网东风,赋予传统文化产业持续造血的新力量。

他们专做民间艺人们的“代言人”,帮助他们呐喊发声,让文化和现代生活相融合,让文化和旅游相结合,和更多的领域相联动,打造出更多符合现代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让默默无闻的匠人们和他们的作品被看见。

目前,已与艺忻达成合作的金华艺术家包括浙江省非遗大师、八婺工匠、剪纸艺术大师詹东明;国家级非遗大师、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人陈新华等,这些散落的珍珠,艺忻会将他们一一串联成线,让他们更加闪闪发光。

艺忻也集结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来自社会各界的收藏爱好者们,立志将要把最鲜活的艺术带到他们身边,将非遗文化的魅力发扬光大。

播下一颗种子,更需要合适的土壤才能健康成长。

而艺忻,就是那片孕育文化的乐土,也是那座链接文化的桥梁。

上市公司PR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