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的含义
IPO,是英语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缩写,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
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监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有限责任公司在申请IPO之前,应先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按照依法行政、公开透明、集体决策、分工制衡的要求,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审核工作流程分为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等主要环节,分别由不同处室负责,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对每一个发行人的审核决定均通过会议以集体讨论的方式提出意见,避免个人决断。对应于一级市场,大部分公开发行股票由投资银行集团承销而进入市场,银行按照一定的折扣价从发行方购买到自己的账户,然后以约定的价格出售,公开发行的准备费用较高,私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规避此类费用。
IPO的历史沿革
IPO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美国首创。当时,创办人会以独立资本成立公司,并在牛市期间透过首次公开募股集资(IPO)。由于投资者认为这些公司有机会成为微软第二,股价在它们上市的初期通常都会上扬,因为不少创办人及IPO企业都一夜暴富。而受惠于认股权,雇员也赚取了可观的收入。
国内IPO历史上由于股灾等原因,经历过9次暂停:
第一次IPO暂停:1994年7月21日至12月7日。
当时,股市低迷行情持续一年半,市场信心极度低迷,1994年7月底,上证指数回落到325点,18个月内跌幅高达79.09%。
第二次IPO暂停:1995年1月19日至6月9日
1995年年初,市场资金多集中在国债期货上,股市因为缺乏资金,延续了1994年末尾的消沉,每天成交仅几十万元,股指长时间在较小的区间内波动。
第三次IPO暂停:1995年7月5日至1996年1月3日
1995年到1996年初,大盘再度陷入低迷,经过连续的下跌,1996年1月终于开始走稳,最低点已经探明512点。
第四次IPO暂停:2001年7月31日至11月2日
2001年7月26日,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实施,股市开始下跌,一直跌到2002年1月29日,股指跌回1339点。
第五次IPO暂停:2004年8月26日至2005年1月23日
2004年1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首次公开发行股票试行询价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而在方案正式出台前,IPO被暂停。
第六次IPO暂停:2005年5月25日至2006年6月2日
因为股权分置改革的启动,新股发行暂停了一年。
第七次IPO暂停:2008年9月16日至2009年7月10日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A股也于2008年9月18日最低见1802.33点,为避免风险,证监会暂停IPO申请。
第八次IPO暂停:2012年11月16日至2013年12月30日
从2009年8月开始,A股一路下跌,连续3年成为主要经济体表现最差市场,而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欧美国家股市反而率先走出低迷,股指连创新高。
第九次IPO暂停:2015年7月4日—2015年11月6日
从2015年6月中旬开始,A股出现不稳定性暴跌,短短20天的时间内,由5100多点跌至3800点附近。为振市,证监会决定把暂停IPO作为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