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1日下午,持11号牌的深圳(楼盘)经济特区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最终以525万元的最高价成为这宗中国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会的赢家
隔着31年的岁月,参与当年土地拍卖 “第一槌”的人们,依然十分清晰地记得1987年的12月1日是一个大晴天,下午3点,当时身为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公司(深房)总经理的骆锦星走出办公室,前往深圳会堂的步履坚定而又轻快,这是一次创造历史的举动,骆锦星清楚,土地使用权出让的合法化将为自己和房地产这个行业正名。
3点40分,骆锦星抵达会场,“当时大概能容纳700人的会场基本上已经满了。”
4点,轰动全中国的第一宗土地公开拍卖在时任国家体改委主任李铁映、国务院外资领导小组副组长周建南、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鸿儒,以及来自全国17个城市的市长和中外100多名媒体记者的聚焦下正式开始。这是我国首次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香港方面专门派出了21人组成的“深圳第一次土地拍卖参观团”;深圳有44家企业代表到场竞拍。如今如此高规格的土地拍卖仪式, 当天的举槌人、当时的深圳市规划国土局局长刘佳胜后来回忆说:后无来者。
深圳经济特区房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525万元的最高价成为这个中国首场土地使用权拍卖会的赢家。这一槌,真正敲响了中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钟声。
有报纸头版的评论发声: 这是新中国自1949年成立以来的空前壮举,也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历史新时期。
敲下深圳土地第一拍的一锤
“如果没有第一拍,也就没有今日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因为土地是房地产开发的基本要素和前提条件。也可以这样说,深圳20余年的土地管理促进了改革开放,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为城市建设筹集了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当年的执槌拍卖官刘佳胜,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这次拍卖“石破惊天”,也遭到非议。当时,《宪法》第10条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以至于,提到“土地拍卖”,不少人认为违反《宪法》,还有人认为这是要搞资本主义,是卖国行为。
路还得往前走。拍卖过后不久,12月底,《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条例》出台。
4个月后,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关条例,将原来宪法中禁止出租土地的“出租”二字删去,并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随后,《土地管理法》也作了相应的修改。
在这次土地拍卖和深圳市以及全国人大修法之前。深圳一直在进行大胆的改革尝试。
1987年3月,深圳修改了《深圳土地管理暂行规定》,增加了土地使用权可以有偿出让、转让、抵押等新内容,随后,在公开拍卖前的3个月内,深圳又在内地率先以协议和招标的方式,有偿出让了两块商品房用地。
1987年7月,由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市政府基建办公室联合草拟的《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方案》提交至深圳市委、市政府,并在市里获得通过。
1987年,深圳,上海(楼盘)宾馆以东的6.8公里深南大道全线贯通
最近这10年时间,人们每年几乎能看到很多地王的诞生,竞拍激烈,溢价飞升。其实,回看1987年深圳第一拍的土地价格与场面,隐隐约约中已经埋伏着土地竞价的逻辑线。当时深圳第一拍以超出底价300多万元,地价611多元/平方米成交。整个拍卖过程只持续17分钟。
而从局面上看,1987年深圳出让的3块土地加起来,政府得到了2336.88万元的土地收入,等于特区内1985、1986两年全部的土地收入。
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后,深房在这块土地上盖起了东晓花园,一共154 套住宅一小时内售完。
“当时出售的房价是每平方米1600元,远远低于当时的市价。”骆锦星后来回忆说。尽管以低于市价出售,深房还是净挣了将近400万元。
1987年,在房地产制度改革领域的大事件还有:8月1日,山东省烟台(楼盘)市进行住房制度改革,试行以提高房租发放抵租券、空转起步为特征的城镇住房制度。同日,《土地管理法》正式实施。8月2日,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商品房屋建设计划管理的暂行规定》,决定自1987年起,各地区的商品房屋建设纳入国家计划。
对于很多日后房地产行业鼎鼎大名的王石、李嘉诚、霍英东和彭磷基们来说,1987年是一个不同凡响的年份。
从1987年开始,王石就开始谋划后来的万科的上市。1987年,王石创立的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要进行股份制改造,但公司内部的部分员工对股份制体制存在偏见和不满,但王石深知体制改变是必须的行动。当时在公司规范化专题会上,王石说:我们最初靠贸易起家,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深圳,搞贸易往往需要搞关系、倒批文、钻政策和法律的空子。公司要发展,成就一番事业,就不能再走老路。
李嘉诚虽然在两年后的1989年才正式进入内地发展业务,但在1987年,他进入了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并延续到今天屹立不倒。
因为港英政府屡屡为难已退出香港地产生意多年的霍英东,1978年,他就准备在广东南沙埋头造城。这一年他55岁,他想把南沙打造成一个链接香港和广东的经济纽带。他曾说过,这将是我人生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无奈霍英东的南沙梦坎坷曲折,令人佩服他的同时为他惋惜。
日后创建了中国第一邨“祈福新村”的香港商人彭磷基,此时在房地产做得风生水起,并进入了工业制造产业。1987年,他提出要投资1亿元港币,在广州(楼盘)钟村建立一个工业村,生产电子系列产品。这就是名噪一时的隆辉工业村。隆辉工业村占地360亩,员工数千,是全世界电脑磁头三大制造商之一。之后,彭磷基凭借超前眼光和国际视野,将番禺一片无人问津的沼泽荒地打造成中国第一邨“祈福新村”,开创了中国大盘开发模式,成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市场奠基者之一。
1987年,发生在国内经济领域的大事件还有——2月6日至10日,经济特区工作会议在深圳举行。会议提出,本年度特区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继续坚持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的方针,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对外资的吸引力和产品外销的竞争力。
这一年,邓小平在会见南共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斯特凡?科罗舍茨一行时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一套,经过几十年的试验不成功。过去搬弄外国的模式,再加上我们的一些错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思想的僵化,并且妨碍了人民和基层发挥积极性。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把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
也在这一年,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在介绍了第一步和第二步的目标之后,邓小平指出: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
历史在1987这一年,真真正正走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