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晚间,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出版”)的IPO之路有了最新进展,创业板首发申请正式获批。而根据中信出版的发展计划,上市所募集的9.6亿元资金将与“内容
6月6日晚间,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出版”)的IPO之路有了最新进展,创业板首发申请正式获批。而根据中信出版的发展计划,上市所募集的9.6亿元资金将与“内容+”密不可分,包括“内容+”知识产权投资与运营平台建设项目、智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均是募集资金的主要用途。随着距离真正上市的脚步逐步临近,即将获得资本加持的中信出版在“内容+”上是否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
持续增长的业绩
中信出版是一家定位于为社会大众提供知识服务及文化消费的公司,主营业务涵盖图书出版与发行、书店零售及其他文化增值服务等领域。据该公司此前发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5年-2017年,中信出版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保持增长,不仅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7.58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12.7亿元,净利润也从1亿元增长至2.1亿元。而在2018年,据中信出版发布的2018年年报显示,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也继续处于增长的趋势。
在中信出版的各部分业务中,图书出版与发行方面是内容核心,并曾出版包括《史蒂夫.乔布斯传》、《杰克.韦尔奇自传》、《从0到1》、《激荡三十年》、《水煮三国》、《人类简史》、《未来简史》在内多本发行量超100万册的图书。公开资料显示,2018年中信出版在图书零售市场的市场占有率为2.47%,在全国出版集团排名第九名,其中经济管理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第一。
与此同时,中信书店也是中信出版不可忽视的一项业务,截至2018年底,在21个城市拥有在营店87家,营业面积1.8万平米,并融合图书、咖啡、文创等业态,构建了基于交通枢纽、写字楼、商业综合体及社区的零售网络。
以上业务均是中信出版保持业绩增长的关键元素。中信出版在2018年年报表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加28.54%,与图书出版发行业务增加了32.46%,书店及其他文化增值业务增加了18.98%密不可分。
布局“内容+”前景待验
近两年来中信出版已经对“内容+”进行布局与铺垫,不仅2014年便与国际知名教育服务商Kaplan合资组建中信楷岚,试图将业务向教育领域进一步延伸,此外还上线了面向终端用户的知识分享与服务平台“中信书院App”,而在2018年5月,中信出版旗下中信文化资本管理的基金——宁波中信文化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将围绕IP及内容、“互联网+”、知识服务和教育培训等方向进行投资。
但从中信出版各项业务所实现的收入情况来看,文化增值相关业务所带来的收入贡献相对有限,图书出版发行仍是中信出版最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公司整体营收占比达到近八成,而书店及其他文化增值业务的收入占比不足三成。
“尽管中信出版在内容上较为擅长,出版过诸多具有市场影响力的图书,但从一家传统出版企业向知识服务与创意传播公司转型,无疑会涉足全新的业务领域,而能否在此继续保持专业性是公司必须面临的挑战之一。”在投资分析师许杉如是说。
资本市场的挑战
随着此次首发申请获批,中信出版今后若实现上市,首先能为公司转型及进一步布局“内容+”提供资金层面的支持。而为了达成上市的目标,中信出版早在2016年便已开始有所筹备。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11月,当时刚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的中信出版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IPO在创业板上市。半个多月后,中信出版再次发布公告,对外透露公司已收到中国证监会北京监管局出具的辅导备案登记受理函,目前正在接受中信建投的辅导。随后在2017年,中信出版对外公开招股说明书,并在2018年进行更新。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在为中信出版带来资金、资源的同时,也会对中信出版提出更高的要求。许杉表示,上市意味着对公司管理、财务情况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尤其是需要保证主营业务能够持续保持较好的成长性。
然而观察当下的出版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中信出版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提到,目前我国出版行业的跨媒体、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战略重组不断推进,区域垄断性逐步打破,围绕优质出版资源、发行渠道、零售终端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数据表明,全国图书出版品种持续上升、单品种印量和销售量不断下降,这种态势将进一步导致市场竞争加剧。因此,公司面临行业竞争加剧导致的市场份额下降、综合毛利率降低、竞争优势减弱等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