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马应龙的经营始终没有走上快车道。与市值400亿的同仁堂、700亿的片仔癀和900亿的云南白药相比,同为医药老字号的马应龙显得格外寒酸,至今市值只有70多亿元。
近十年,马应龙(600993)的经营始终没有走上快车道。与市值400亿的同仁堂、700亿的片仔癀和900亿的云南白药相比,同为医药老字号的马应龙显得格外寒酸,至今市值只有70多亿元。
行业天花板,新的增长点在哪?
4月26日,马应龙公布的最新年报显示,2018年马应龙营收21.98亿元,同比增长25.53%,药品生产收入12.79亿元,占总收入的58.19%,其中治痔类产品以8.16亿元的收入金额占药品生产业务收入的63.81%。
从近几年看,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和麝香痔疮栓两款产品为治痔类明星产品,销量保持连年增长的趋势。
生活方式的演变造就了痔疮药的刚需,而痔疮药的刚需就是马应龙的生机。从2008年开始,马应龙治痔类产品的毛利率就一直维持在75%以上,远高于其41%左右的综合毛利率。
然而,不论“痔疮神药”销量多么走俏,毛利多么高,治痔类产品仍然是医药产品中相对狭窄的一个细分领域,就目前51.4%的市占率而言,马应龙治痔类产品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了。
尴尬的多元化
在2009年,马应龙就推出了专门的眼霜产品,之后还推出了全脸的护肤品。但市界研究马应龙的年报后发现,其眼霜产品卖得真的不错。
2009年起,眼霜收入并入药品生产板块的“其他收入”后,“其他收入”经历了一个调整期,然后在2010年实现了一个大幅度的增长。
从2010年开始,该类别的营收增幅大多时候高于治痔类产品,2018年两者增幅分别为25.99%和7.67%,“其他收入”增长潜力相对明显。
“其他收入”目前包括止咳类、皮肤病类以及眼霜类产品,年报中没有披露明细,为了理清马应龙眼霜的销售情况,市界根据年报中披露的其他相关信息和参考信息,对2014年至2018年的眼霜销售收入及其增长幅度做了一个测算。
然而,这款由400年前的古方改进而成的眼霜产品,其实并没有多少研发投入。
除了眼霜,马应龙的大健康板块还包括纸尿布(婴童护理品)、饼干(疏通消化饼干)、膳食纤维等产品,试图围绕“肛肠护理专家”这一定位尽可能增加利润增长点。
医院诊疗毛利率一路走低
马应龙多元化尝试的另一个重点是医院诊疗业务。从2009年开始,公司就新设了医院诊疗业务板块,通过并购逐步展开肛肠连锁医院的布局,收入来源为患者门诊和住院收费。
马应龙医院诊疗业务历经9年,医院从1家增加到45家,营业收入从247.25万元增至20,241.12万元。近几年,营收增幅基本保持在20%左右。
医院诊疗业务的营收看似稳步增长,单家医院(及诊疗中心,下同)近年来的平均收入和毛利率却双双下滑。
马应龙在2018年公告中解释,旗下部分医院陆续开展扩建改造,营业面积和病床数量增加,由此房租、长期待摊费用和固定资产折旧、人工成本等营业成本大幅上升,造成毛利率大幅下跌。
只能说明马应龙并不擅长这类医院诊疗业务。
热衷炒股的“散户”
整理历年数据后发现,马应龙原本一直采取多股投资的策略,并且偏爱投资保健品企业和制药企业,在大多数年份还是有盈利的。特别是华大基金一只股票。
谁知道押错了宝。单单华大基因这一只股票,2018年就让马应龙亏损了1.47亿元。这直接导致公司当期净利润大跳水,在营收增长25.53%的同时,归母净利润仅1.76亿元,同比下降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