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企业新闻 > 要闻 > 柯力传感两版招股书:感流动资产、员工数前后不一致,财务多项违纪操作

柯力传感两版招股书:感流动资产、员工数前后不一致,财务多项违纪操作

要闻2019-06-14 70来源:互联网
6月13日,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柯力传感”)首发申请上会。柯力传感拟登陆上交所主板,公开发行股票总量不超过2985.0114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00
6月13日,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柯力传感”)首发申请上会。柯力传感拟登陆上交所主板,公开发行股票总量不超过2985.0114万股,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25.00%,拟募集资金净额5.51亿元,其中3.03亿元用于“高精度传感器及配套高端仪表生产项目”、1.42亿元用于“称重物联网项目”、1.05亿元用于“干粉砂浆行业第三方系统服务项目”。此外,柯力传感股东拟公开发售股份不超过1492.5057万股,老股转让所得资金不归公司所有。柯力传感本次发行的保荐机构是国信证券。
 
保荐机构变更
 
实际上,早在2011年,柯力传感就已正式启动IPO上市计划,由中金公司等提供上市辅导。但2016年5月4日,中金公司终止柯力传感的上市辅导工作。
 
此番二度冲关,柯力传感保荐机构变更为国信证券。对于更换保荐机构的原因,柯力传感回复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称,中金公司原负责公司IPO项目的项目人员波动,选择国信证券也是基于其在宁波地区成功服务过多数IPO企业案例等综合考虑。
 
两版招股书财务数据存在异常
 
柯力传感分别于2017年6月22日和2018年9月20日报送两版招股书。中国经济网记者通过对比发现,柯力传感两版招股书中多个财务数据对不上。
 
在首版招股书中,2015年、2016年,柯力传感流动资产分别为55080.18万元、61925.74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别为77765.36万元、82705.69万元;营业利润分别为8540.32万元、6880.45万元;净利润分别为8403.34万元、7368.44万元。
 
但在第二版版招股书中,2015年、2016年,柯力传感流动资产分别为55011.87万元、61844.16万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别为77707.30万元、82636.35万元;营业利润分别为8499.58万元、6736.68万元;净利润分别为8345.27万元、7225.87万元。
 
针对招股说明书财务数据前后披露不一致问题,柯力传感回复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称,原因为对报告期各期末应收商业承兑汇票期末余额补充计提了坏账准备;公司转让给员工的股份补充确认了股份支付。鉴于以上调整,但数据差异不大,也是符合披露和调整要求的。
 
两版招股书员工人数存异常
 
令中国经济网记者震惊的是,柯力传感员工人数竟然也成为一笔“糊涂账”,两版招股书中2015年的员工人数相差51人。
 
首版招股书显示,2014年-2016年,柯力传感员工人数分别为1824人、1635人、1623人。
 
在新版招股书中,2015年-2018年1-6月,柯力传感员工人数分别为1686人、1623人、1675人、1718人。
 
在首版招股书中,柯力传感2015年员工人数骤减189人,按照第二版招股书,则柯力传感2015年员工减少人数为138人。
 
柯力传感回复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表示,公司两版招股书中的员工人数相差51人系在反馈意见回复过程中对首次申报文件内容作出的修改调整,公司员工人数不存在异常。公司 2015 年、2016 年发行人员工人数的减少系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状况变化所致,2018 年 1-6 月公司员工人数的增加系公司生产销售上涨,公司生产补员需要所致。
 
据微信公众号“金色光”,报告期内,柯力传感存在以高管的个人银行账户进行结算、通过关联方和员工代收货款、现金交易和第三方回款等三大类财务严重不规范的情况,财务基础之薄弱,财务管理之混乱,在拟上市公司中实属罕见!
 
存在放贷业务
 
据华夏时报,从2011年就开始接受上市辅导,柯力传感依然在内控方面问题频出,难免引起市场和监管机构的担心。柯力传感报告期甚至在公司自 2017 年6月22 日首次申报后,仍协助客户进行“转贷” ,2018年5月8日,为客户山西国强高科向兴业银行太原分行贷款 210万元提供资金走账通道,事后再进行整改,立即停止为客户银行贷款提供资金走账通道的“转贷”行为,明显是明知故犯。不仅如此,报告期内,2016年5月9 日、2016 年11月7 日,柯力传感两次为全资子公司余姚太平洋开具各400万元,合计 800万元的无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并不收取任何利息。
 
柯力传感的内控问题不仅于此,报告期内,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及其他第三方资金拆借成为常态,2015年至2017年分别达7185万元、700万元、500万元,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拆借并不是临时性用款,绝大部分的拆借周期在180天以上甚至一多半都是一年期的长期拆借,柯力传感分别按照期限收取5%到18%的年化利率,已违反国家规定企业间不得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规定,形成了实质性的放贷业务。
 
更深层次的经营问题?
 
2015年2月,柯力传感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杨小辉离职,同年8月新任董秘陈星佐离职,2016 年7月董事会秘书缪志伟辞职,2017 年2月柯力传感副总经理、投资总监郑志海离职。在三年多的报告期内,柯力传感仅董秘就更换了4人,郑志海则直接放弃公司的股权离职。掌握公司核心经营信息的董秘和副总都频繁选择离开,柯力传感的经营是否存在更深层次的经营问题?还是已经在招股书中隐藏了见不得光的风险?这背后藏有怎样的变故和隐情,相信投资者和监管层会逐渐看清楚。
 
《红周刊》报道同样关注到柯力传感上述个人银行账户结算、第三方回款、无真实交易背景商业票据等不规范行为。报道指出,在实际控制人高比例持股背景下,柯力传感报告期内有着诸多不规范的经营行为,不仅导致公司的营收和成本出现问题,且报告期内还出现了数千万元不明支付,这些问题若不能及时修正,则未来的长远发展让人担忧。

上市公司PR人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