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洛阳银行在阿里拍卖平台上拍卖的逾70万股股权悉数流拍,我们想问在IPO辅导期徘徊7年多的洛阳银行,究竟怎么了?
70万股股权接连流派
阿里拍卖平台近日披露的拍卖信息显示,11月24日,洛阳银行有1笔52万股股权及孳息在该平台上进行拍卖,但最终以流拍告终。拍卖信息同时披露,该笔股权起拍价位160.99万元,相当于在评估价178.88万元的基础上打了9折,约合3.10元/股。
实际上,上述并非洛阳银行年内第一次出现股权流拍的现象。今年年初,洛阳银行有1笔18.2万股股权在阿里拍卖平台上进行拍卖,起拍价为90.40万元,相当于在评估价113.01万元基础上打了8折,约合4.97元/股。但该笔股权历经两次拍卖,最终都以流拍告终。
早在2011年,洛阳银行就开启了A股IPO计划。2011年6月,洛阳市政府发布文件,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洛阳银行上市领导小组。2011年10月24日,洛阳银行与中信证券(21.720, -0.13, -0.59%)签署上市辅导协议,随后向河南证监局报送了辅导备案材料,并在2012年5月17日取得河南证监局的辅导备案受理函,正式进入上市辅导之路。
发现,洛阳银行IPO的最新进展,是今年10月15日由中信证券发布了该行的第44期上市辅导工作报告。也就是说,前后历经了超过7年的时间,洛阳银行仍未走出IPO辅导期,其上市进程远慢于同省的郑州银行(全国第一家“A+H”城商行)、中原银行(港股上市银行)。
1.26亿元骗贷案
进入2019年,洛阳银行内控端频曝疏漏。今年7月,洛阳银行更是曝出了1.26亿元的骗贷大案。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刑事判决书显示,一家花2万元买来的“空壳”公司,伪造了出口贸易合同、报关资料、财务报表、审计报告等一连串资料,竟然骗取了洛阳银行1.26亿贷款。
相比多数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洛阳银行被骗案中的“皮包公司”,却仅用虚假材料,便一路畅通,轻松获得了贷款。正处于上市辅导关键时期的洛阳银行,其审慎经营原则引发投资者的质疑。
半年内通报处罚18次
洛阳银行近年来因“贷前信息收集与核实、授信审查、授信后检测、逾期管理等方面失职”受到监管部门接二连三的通报处罚。
据银保监会网站及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网站消息,在2018年6月至12月底半年中,洛阳银行及其员工累计共收到罚单18张,合计被罚款达672万元。其中,因负有管理责任被开出的罚单9张,业务违规处罚单8张,拒绝阻碍检查罚单1张。
2019年年初一个月内,洛阳银行又因“通过平移贷款,掩盖真实不良”及“违规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银行承兑汇票业务”被许昌银监分局开出4张罚单,罚款金额计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