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艰辛的股东回报 瑞康医药于2011年上市。以20元/股的发行价发行了2380万股,而总股本为9380万股;简单来说就是上市股东花了4.7亿元买了上市公司25.37%的股权。如果按照发行价计算,
1、艰辛的股东回报
瑞康医药于2011年上市。以20元/股的发行价发行了2380万股,而总股本为9380万股;简单来说就是上市股东花了4.7亿元买了上市公司25.37%的股权。如果按照发行价计算,公司的总市值为18.76亿,对应的PE为30.26倍。
从上市后到2018年为止,公司为股东创造了的利润是多少呢?我们看一下他的派息与转股情况。
公司合计分红了5062.24万元,而2011年的上市2380万股通过转股后已经变成了21896万股,占总股本的14.55%。以2018年最有一个交易日股价6.97元/股计算总市值为104.9亿元,对应的PE为8.2倍;而对应的14.55%股权的市值为15.26亿。
所以,整个股东收益额为15.26+0.50624=15.78亿元。因此就可以得出瑞康医药上市后的第一批股东的年复合收益率为14.4%。
应该说,大股东是左右上市公司前进方向的重要操盘手,所以,这里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大股东的利益与小股东的利益具有一致性。
当前的瑞康医药大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为张仁华和韩旭夫妻共持有4.75亿股股票,占总股数的比例为31.59%。那么,问题来了,夫妻二人的股票当前情况如何呢?
言外之意就是,大股东使然手里握有31.59%的股票,那也仅仅是名义上持有的,因为这也股票已经质押给别人了。虽然说,质押股票这件事本身是一个中性的事件,但是大股东质押了几乎所有的股票,至少说明此时此刻大股东的利益并不再完全与小股东的利益一致了。
2、走上并购的“不归路”
在看瑞康医药之前,我们先上一段财报上的截图,有了这个截图后我们才好继续看财报。
瑞康医药自从上市后公司的发展就伴随着“收购”的扩张。收购的不断增多,企业的体积也就不断地膨胀了。
先看一下,瑞康医药每年都有大量的收购企业,甚至感到诡异的是在17年并购年中达到了66家之多。这真是并购成瘾停不下来的节奏啊!!!
当然了,随着并购的不断增多,瑞康医药的营收、利润增长也是在飞速增加的。特别是营收增长速度,每年都是维持在25%以上,甚至能达到60%的增长。
营收的飞速增长,伴随着净利润增速也是非常长快的。比如说在16收购了28家企业后,瑞康的营收增速居然达到了60%以上,净利润更是为177%的增长。在这里,真是不知道是否应该庆祝今年的并购之旅。
其实,瑞康的这么多年的并购中,特别是对比18年与之前的并购中会很容易发现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从净利润角度看,2017年之前的并购中产生了大量的商誉,特别是16收购的28家企业居然产生了10.53亿,平均并购的每家企业产生的商誉为0.38亿。而17年虽然是66家企业,但是也有了15.17亿的商誉。
只能说人有多大产,地有多大胆。虽然在过往中,瑞康医药进行了大量的并购,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商誉,但是商誉减值却非常少。17年以前商誉减值只占整个商誉比例的0.65%,也就是说几乎就没有商誉减值。从这里可以看出,公司管理层对于自己每年收购的企业的价值还是非常满意和自信的。因此,也能看出公司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是伴随着商誉的高增长而增长的。
话锋一转,时间到了18年,公司也进行了对22家企业的并购后商誉增长的速度比起之前有所收敛了。但是,商誉减值却猛地增加到了7.24亿。瑞康医药还是那个瑞康医药,营收增长还是那个高增长;但是净利润却匪夷所思般地降到了-6.62%。
其实翻开瑞康医药的财报会不难发现,在他大举收购企业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可以说应收账款常年占总资产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了。以18年为例,应收账款中子公司占比为68%;所以说,公司的子公司更多的是将产品赊账出去,而收回账款的周转天数却在不断增加。相应地预付款占比却非常非常的少,说明公司对于下游产品的控制力在不断地减弱,同时对上游没有话语权。
并购方式有很多种的,比如说股权并购、现金支付并购等等。而并购完的企业后,公司可以取得子公司的现金、资产等,当然了也会增加部分的债务。
其实从上图中,可以明显地观察到瑞康医药的货币资金/短期借款与商誉增长率的趋势呈现出正相关的。只不过是商誉增长率的波动性更能大一些。同时也能看得出企业的17、18年债务压力是蛮大的。
3、总结
瑞康医药企业其实是一个比较苦逼的行业,但是从上市到今天,不管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伴随着并购而呈现飞速的发展。
同时,企业并购都是伴随着大量的商誉产生,奇怪的是管理层面对高商誉不知道哪里的自信而不愿减值。但是到了18年,对商誉稍微加大减值力度就免了这净利润负增长的窘境。
明确说明,这样的企业危机四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