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后,港交所的生物科技蓝图已现雏形。据港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累计集资金额达到41亿美元,包括7家未有收入的公司。上市
去年4月底,港交所推出一次重大的上市改革,首次向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敞开了大门。
短短一年后,港交所的生物科技蓝图已现雏形。据港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共有10家生物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累计集资金额达到41亿美元,包括7家未有收入的公司。上市新政实行一年以来,香港已经跻身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上市中心。
截至4月底,目前共有11家生物技术和医疗保健公司提交了上市IPO申请,其中包括5家未有收入的公司。从地理分布来看,9家公司来自中国内地,另外两家分别位于美国、中国香港。
目前7家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登陆港股,上市集资金额达到30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在香港市场逐步建立一个生物科技的生态系统,包括同期吸引了3家已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香港上市。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由于投资生物科技公司的风险较高,因此个人投资者很难判断应该投资哪家公司,港交所计划当这类上市公司的数量达到20-30家后,将根据相关的代表性指数拓展产品范围,包括ETF、结构性产品等标准化产品,帮助零售投资者分散风险。
同质化的现象
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出现同质化的现象,“现在很多生物科技公司都在做肿瘤免疫、抗体药物,但其实生物科技的面非常广,有精准医学、干细胞、基因编辑等不同领域。大湾区的发展应该更为多元化。同时大湾区内的很多不同城市都在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各个城市之间应进行适当的协调。”
根据目前在港交所排队11家上市公司来看,其中8家均为从事新药研发的创新药企,包括复宏汉霖、盟科生物、迈博医药、亚盛医药、东曜药业、豪森药业、和黄中国医药、康蒂尼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