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上市动态 > IPO > 捷信金融上市未果:2018年不良率9.7% 催收曾被万人投诉

捷信金融上市未果:2018年不良率9.7% 催收曾被万人投诉

IPO2019-11-22 316来源:互联网
11月22日,捷信集团宣布,决定不再推进Home Credit NV(简称HCNV)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全球上市进程。 此前的7月15日,捷信集团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随后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

11月22日,捷信集团宣布,决定不再推进Home Credit NV(简称“HCNV”)在香港联合交易所的全球上市进程。

此前的7月15日,捷信集团已经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随后通过了港交所的上市聆讯。

对此,捷信金融回应:由于一系列不可预见的挑战影响了全球宏观经济环境,捷信集团决定不再推进HCNV的上市进程。公司资本充足,目前不需要通过上市来保持在各地市场的业务增长。

捷信集团:消费金融老大喜忧参半

捷信集团作为一家消费金融企业,其实是一家外资企业,总部位于捷克。在中国市场,捷信最早以家电分期切入市场,随后在手机分期领域展开竞争,并在过去几年广泛布局了三四线城市。目前在中国,捷信共拥有5.8万名员工。

2018年,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约13.96亿元人民币,招联消费金融净利润为12.53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8.01亿元。招股书也显示,捷信集团在中国的的市场占有率达28%。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捷信集团已经稳坐国内消费金融的第一把交椅。

然而,作为中国市场规模最大的持牌消金公司,捷信消费金融并非稳坐钓鱼台,相反还面临着诸多问题。

事实上,在同行中捷信的净利率并没有优势,而且其不良资产也在逐年上升。这两方面的原因或许跟捷信在中国的主要资金来源不无关系。在国内的资金来源捷信主要依靠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信托安排、双边贷款及银团贷款方式提供境内贷款。这一方式,就注定其资金成本相较于其他的消金公司会更高。

此外,捷信的线下包袱也略显沉甸,偏“驻店式”、重资产的线下贷款模式。于捷信而言,获客之外带来的成本不可忽视,随着市场的扩张,其成本也将进一步抬升。对于此次IPO的意图,据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捷信想要获得更低成本的资金或是一大原因。

捷信集团:费率过高 催收屡遭投诉

捷信消金最新的2019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显示利息并不是主要营收来源手续费成为最重要来源手续费主要来自管理费以及各项服务费2017年这项收入为119亿2018年的手续费营收直线增长到135亿占总营收的73%其利息收入仅为49.6亿自2016年以来捷信消金来自手续费的收入占比一直在70%以上2017年更是接近85%
 


 

而捷信赴港IPO的招股书显示捷信2018年度利息净收入为32.23亿欧按最新汇率折合人民币248亿元同时招股书还提示中国地区的利息收入占比62.6%则捷信中国在2018年度利息净收入为近155亿元人民币

同样手续费及佣金项最后换算为近33亿元人民币这与捷信消金2019年第一期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中提到的46.9亿利息净收入以及135亿的手续费净收入存在较大差距但利息与手续费两者相加的总额又相近
 




不难发现捷信招股书中想要隐藏的正是高额手续费这块灰色收入捷信真实的营收主要来自高额手续费而不是利息这正是捷信被诟病高利贷的主要症结事实上最近几年捷信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其涉嫌的高利贷问题频繁被大众所关注在相关投诉平台有过万条投诉长期居于前列



作为一家金融公司,捷信在聚投诉上面的投诉量达到了10401起。

捷信金融:市场不良率日渐攀升 金融环境恶化

随着监管日益严格,金融宽松环境不再,捷信金融的不良率日渐攀升,侵蚀着本就不多的盈利。有专家分析认为,这或许才是捷信金融选择不在港股上市的重要原因。

据捷信招股书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8年,捷信的整体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和8.4%。截至3月31日,不良资产比率为7.8%。中国境内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来不断上升。2016年至2018年分别为4.3%、7.2%、9.7%。捷信称,2016年至2018年现金贷款及销售点贷款的不良率大幅上升,主要是由于在中国的业务所致。

此外,捷信的净利率在同行中也没有明显的优势。根据招股书,2018年捷信的净利率仅为7.5%,而马上、招联、中银、兴业的净利率则分别达到了9.7%、18%、11.1%和20.9%。高于同行的不良资产以及不容乐观的净利率,捷信今后的发展或许还要为这些问题皱眉。

而冲击港股市场的捷信,需要面对各家银行的压力,拓展信用卡场景的竞争,同时要兼顾同行的追赶,金融科技的“围堵”以及互联网巨头们的贴身威胁,其处境可谓是“前狼后虎”。权衡之下,这或许才是捷信金融最终放弃港股上市的原因。
 

上市公司PR人社群